为增强学院学术氛围,拓宽师生学术视野,促进师生学术交流。2022年10月15日,我院举办了语言学及汉硕专业读书交流会,2020级、2021级和2022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50余名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读书交流会。交流会由冯鸽教授主持。
会议伊始,冯鸽教授结合当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教学变革和学科日新月异的发展方向,强调读书交流会对学生拓宽学术视野和师生相互交流、共同进步的重要性,并鼓励大家踊跃发言。
![](/__local/4/BB/A7/1CE953BDB99C604DCFAF5DE7E2D_DFD0F443_29FEC8.png)
![](/__local/7/95/9A/222E6BA25C5985AB60A2FB95113_AC4AFB57_21910.jpg)
首先,2020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周洋从重迭的定义、形式、功能与分布四个部分入手,为我们介绍了《Reduplication:Form,function and distribution》。从语言类型学的视角向我们揭示了不同语言类型中形态重迭的复杂性,指出汉语重迭现象与汉语教学相结合的必要性。
![](/__local/E/42/D5/FD41C9560284B39835AA26D9EF9_5358E782_2B858F.png)
2020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吕瑞月展开了对于《公共舆论》一书的分享。本书梳理了传播学领域例如“舆论从哪里来?它是怎样形成的?它能造成什么样的结果?”等一系列难以回避的问题。她结合自身的亲身体会,聚焦于社会近期热点事件,围绕拟态环境和刻板成见两部分进行讨论,强调增强信息真伪辨别能力的重要性。
![](/__local/1/72/CD/2804667828723DB283D4C2506AD_39486486_BA4DCC.png)
2020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高云雁结合自身体会向大家分享对于专业文献的阅读经验。从读书范围、读书方法和读书笔记叁方面展开分享,她提到要扩大文献获取范围,采用泛读和精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注重文献的主要观点和论证过程,2021级和2022级学生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2020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董菊艳围绕《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这本书,从隐喻的主要类型、多重特性两方面展开分享。该书认为隐喻主要有方位隐喻、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叁种类型,具有活隐喻和死隐喻等特性,通过肉身经验和文化经验等经验主义路径建构。冯鸽教授表示该书的知识性和有趣性值得大家阅读思考。
![](/__local/1/C9/C6/0AF31EF75D7EFBF49C3ADD195FA_087D837F_2264C2.png)
2020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叶静怡就《教育心理学》一书展开分享。她的分享围绕几个思考展开:动机的一般概念是什么?动机的理论具有哪些?动机可以分为多少种类型?动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表现为哪些方面?对此,叶静怡总结到学习动机在二语习得中起着关键作用,探索学习动机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着积极作用。
![28278C](/__local/9/A5/D6/C42C6EA60C5C3EDD04195424CA2_173645F7_28278C.png)
2020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陈明月为大家分享了《儿童心理学》一书。本书作者为心理学史两大“巨人”之一皮亚杰,他是儿童心理学、发生认识论的开创者,此次分享就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展开。皮亚杰认为儿童每个阶段的认知水平都有其合适的游戏方式,包括练习性游戏、象征性游戏和有规则性游戏,陈明月认为该理论对教学实践过程具有效的指导作用。
![A115D7](/__local/B/7A/76/2580D7B0B413BB8D1BE6CBB0915_152F4C5E_A115D7.png)
2020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陆秀凤向大家分享了对于汉语委婉语的认识。从汉语委婉语与日常生活的密切相关性出发,介绍了不同学者对汉语委婉语的定义,从社会政治体制、社会生活观念、宗教思想影响和中国文学传统四个方面分析了汉语委婉语的文化特性,并说明了汉语委婉语的美学意蕴。
![](/__local/2/E1/04/467C49DF36AA80FB3BF4DB7AB29_1A35694F_2B858F.png)
本次读书交流会通过语言学、传播学、认知心理学及教育心理学相关主题分享,引起同学们的思想的碰撞,促使大家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在敞开心扉的同时突破自我,得到知识的积淀与思想的升华。